发布日期:2025-03-06 18:45 点击次数:75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蓝鲸新闻 2 月 6 日讯(记者 李卓玲)在谈判了不到两个月时间,本田、日产这两家日本车企巨头的合并计划添变数。
2 月 6 日,据新华社援引多家日媒报道,日产汽车公司社长内田诚 6 日正式告知本田汽车公司社长三部敏宏,日产决定终止与本田的合并谈判。据悉,当日上午,内田诚拜访本田位于日本东京的总部并与三部敏宏进行会谈,其间直接向三部敏宏表明了终止达成合并协议的意向。不过,目前双方并未正式宣布终止合并事宜。
对于此次会谈的内容,蓝鲸新闻向日产方面发去求证,相关负责人称,目前没有进一步的信息可以分享。"日本那边的情况,没有总部的信息更新,我也不知道。"
日产与本田合并变数,早在前一天就传得沸沸扬扬。据多家媒体报道,日产已敲定撤回与本田进行经营统合的谅解备忘录的相关方针。据悉,双方原计划通过控股公司方式进行统合,但在统合比例等条件上未能达成一致。期间,本田曾提出将日产收购为子公司,但日产内部出现强烈反对意见。
对此,前述日产方面人士 2 月 5 日晚间曾回应蓝鲸新闻时称,两家公司(日产汽车及本田)原计划在一月底决定业务整合的可行性方向,但整合事项筹备委员会的讨论仍在进行。"我们的目标是在二月中旬确定方向,并进行公布。"
双方的合并谈判可追溯至 2024 年底。去年 12 月 23 日,本田和日产共同宣布,本田、日产和三菱汽车三方已签署谅解备忘录,本田与日产将正式开启合并谈判,三菱汽车公司将就参与合并事宜进行探讨。本田日产将以共同出资成立一家控股公司,且双方将均作为该控股公司子公司的方式进行合并。
根据彼时的规划,本田与日产的整合计划于 2025 年 6 月结束谈判并达成最终协议,并于 2026 年 8 月成立控股公司,日产与本田的股票预计将在 2026 年 7 月底至 8 月期间退市。关于控股公司管理及高层团队方面,双方组建的控股公司大多数内部和外部董事成员将由本田提名,包括首席执行官。
公开资料显示,本田、日产是继丰田之后日本当地第二大和第三大汽车制造商。其中,本田成立于 1948 年,业务横跨汽车、摩托车等领域;日产则成立于 1933 年,在汽车电动化还方兴未艾时,日产旗下聆风全球销量就已超过 40 万辆,成为首款触及 40 万大关的纯电动车。
据悉,若该整合计划最终实现,日产、本田、三菱三家公司合计年销量规模将达 800 万辆,剑指世界第三大汽车集团。
在全球汽车史上,车企巨头的合并,并非没有先例。2021 年初,标致雪铁龙集团(简称" PSA ")与菲亚特克莱斯勒(简称" FCA ")的合并交易正式完成,双方合并成全新集团" Stellantis "。由此,在历经近 14 个月整合推进后,全球第四大汽车集团正式诞生。
对于日产本田的合并,外界同样投以极大的关注度,但业内意见纷呈。
丰田汽车董事长丰田章男在 CES 2025 展览会上表示,自己对此充满期待,并希望看看如何与这些新车型竞争。"对我来说,这件事非常令人兴奋,因为我期待看到它们如何合作,并推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如果这种令人兴奋、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从合并中诞生,我相信这将对日本乃至全球的竞争带来积极影响。"
"这是绝望之举。"日产前 CEO 卡洛斯 · 戈恩则在去年 12 月受访时"泼冷水",认为两家企业的所谓合并并不意味着两家日本品牌的真正融合,反而更多是因为想要推动这项交易来促进日本经济,"日产和本田合并是孤注一掷的举动,并非一笔务实的交易,因为两家公司之间很难找到协同效应,两家公司几乎没有互补的地方,它们在同样的市场上运营,产品几乎相同,品牌也非常相似。"
实际上,日产与本田探讨合并,或有多方面因素考量。一方面来自于内部业绩压力,去年 11 月,包括丰田、本田、日产、三菱等多家日本汽车品牌发布年中财报时,其净利润均同比下滑,其中,日产上半年净利润仅 192 亿日元(约合人民币 9.18 亿元),同比下滑 94%。
据此前消息,面对销量下滑、利润下跌等挑战,日产汽车正采取一系列应急措施来扭转局面。为优化业务,日产汽车将在全球削减 20% 产能;固定成本将削减约 3000 亿日元,并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员 9000 人。
另一方面,在全球汽车电气化浪潮加速席卷下,中国车企正加速崛起,实力冲击全球汽车市场格局。
2 月 5 日,2024 年全球车企销量品牌前十榜单正式出炉,首次有两家中国车企跻身前十,其中,比亚迪以 427 万辆的年销量排名第五,吉利则以 333 万辆的年销量首次进入全球前十。在具体排名上,丰田汽车集团以 1080 万辆继续排名第一,大众汽车集团、现代起亚凭借 903 万辆、723 万辆位列第二、第三名,Stellantis 集团紧跟其后排第四,排在比亚迪后面的车企依次为通用汽车 410 万辆,福特汽车 390 万辆,本田集团 381 万辆,日产集团 335 万辆。另据 GlobalData 数据,2023 年,比亚迪才首次跻身全球前十大汽车制造商,以超过 302 万辆的销量排名第九位。
目前,还有更多中国车企正为挤入这一榜单而努力。
零跑汽车创始人朱江明曾在 2023 年受访时断言,新能源汽车时代,全球 15 家车企将熬进决赛,中国企业约占一半。"中国车企在全球的份额会逐步增加,未来将占据全球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我认为这个时代是会到来的。"
去年 12 月底,蔚来创始人、董事长李斌也曾在受访时表示,2035 年,全球前十名汽车企业中至少有五家是中国车企,中国公司会占全球 40% 以上的市场份额。
当中国车企崛起的速度越来越快,曾在燃油车时代叱咤风云的跨国车企,将如何应对,将极具看头。而两大日系车企巨头的抱团大戏,又将走向何方,仍待时间来解答。